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53篇
  免费   2751篇
  国内免费   10789篇
安全科学   2699篇
废物处理   760篇
环保管理   5004篇
综合类   20494篇
基础理论   4126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3359篇
评价与监测   1952篇
社会与环境   1189篇
灾害及防治   407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654篇
  2022年   1049篇
  2021年   1158篇
  2020年   1203篇
  2019年   1189篇
  2018年   1015篇
  2017年   1137篇
  2016年   1414篇
  2015年   1597篇
  2014年   1558篇
  2013年   2390篇
  2012年   2414篇
  2011年   2563篇
  2010年   1809篇
  2009年   1946篇
  2008年   1543篇
  2007年   2118篇
  2006年   2044篇
  2005年   1564篇
  2004年   1293篇
  2003年   1254篇
  2002年   1021篇
  2001年   855篇
  2000年   763篇
  1999年   644篇
  1998年   447篇
  1997年   436篇
  1996年   382篇
  1995年   347篇
  1994年   277篇
  1993年   252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52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73篇
  1981年   82篇
  1980年   82篇
  1979年   77篇
  1978年   54篇
  1977年   49篇
  1973年   46篇
  1972年   43篇
  1971年   7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结合天气形势,地面观测资料和WRF-CMAQ模式,分析了2017年7月8~15日成都市一次罕见持续O3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量化了各个物理化学过程对此次污染过程的相对贡献,并通过敏感性实验分析了四川盆地内O3及其前体物的区域传输和本地光化学反应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O3持续污染过程主要是因为四川盆地内盛行偏东风,导致盆地东部城市群的O3及其前体物经区域输送到成都及周边地区,加之成都市出现小风、气温升高等气象条件进而形成,属于典型的传输性爆发污染.持续污染形成的主要物理化学机制体现为日间气相化学过程贡献为稳定的正值,加之输送过程贡献出现爆发式升高,进而导致近地面O3小时净增量迅速上升且高达50μg/(m3·h),随之O3浓度迅速响应,产生爆发式增长.此外,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此次成都市O3持续污染的形成受区域输送影响较受本地光化学反应影响更为明显.O3污染爆发前上游地区高浓度O3及其前体物沿流场输送并在成都及周边地区不断积累,导致日间O3浓度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12.
对2017年9月~2018年8月深圳市北部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质量浓度、质谱及来源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32.3±18.4)μg/m3,WSOM的质量浓度为(9.4±5.7)μg/m3,占颗粒物总有机物的(77.6%±14.0%).质谱分析显示,WSOM的氧碳比(O/C)平均值达到(0.57±0.09),属于二次有机物的O/C值范围,且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离子碎片C2H4O2+的丰度显著,说明WSOM的来源中有显著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气溶胶.为了明确WSOM的来源结构,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3个合理因子: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MO-OOA),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O-OOA)和生物质燃烧(BBOA),贡献比例分别为51.7%,31.8%和16.5%.MO-OOA和BBOA贡献浓度均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反向轨迹分析显示其与内陆污染传输关系密切.LO-OOA的变化相对稳定,本地源的贡献较大.结合14C同位素示踪法对秋冬季WSOM样品分析,发现机动车等化石源二次有机物是WSOM的主要来源,贡献比例达到53.9%,需继续加强对化石燃料控制来降低WSOM污染.  相似文献   
113.
利用流动管反应器模拟甲苯与氧化剂×OH在NOx存在条件下的反应,定量测定了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17.5%、35%、50%、70%)反应生成的部分气相产物和颗粒相产物,计算了不同相中产物产率,测量了不同相对湿度下的颗粒相有机碳(OC)产率,推导了相对湿度对甲苯氧化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不仅对甲苯与×OH反应途径比例有影响,还对产物的产率及氧化程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4.
对比了浙江省2014和2018年金属表面涂装企业的有机废气排放及治理情况,分析了该行业涂料及稀释剂的使用、主要污染因子,测算了溶剂型、水性涂料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产生系数和排放系数.结果表明:2018年VOCs治理水平明显高于2014年,水性涂料使用企业比例由18%上升至36%,纯溶剂型企业由82%下降至64%;金属表面涂装行业的主要排放污染物为二甲苯、丁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苯、丙二醇、乙苯、苯乙烯等8种有机物.溶剂型和水性涂料的VOCs产生系数分别为0.72和0.31kg/kg;溶剂型和水性涂料2014年VOCs排放系数为0.64和0.29kg/kg,2018年为0.48和0.21kg/kg.  相似文献   
115.
模拟废印刷线路板(WPCB)的热拆解过程,分析热拆解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利用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COSMO-RS)模型对浓度较高的污染物进行量子力学模拟,研究离子液体(ILs)组成单元对目标污染物溶解度的影响差异,分析溶解过程中主导分子间作用力类型,确定优选吸收剂;测定不同溶剂进行溶解性,验证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①乙酸乙酯和环戊酮是浓度较高的VOCs组分,在240和250℃时浓度分别为43.1,153mg/m3和105,252mg/m3,质量百分比总和分别为76.3%和67.3%.②高表面屏蔽电荷密度分布峰、长烷基链阴阳离子和亲电基团的存在可提高乙酸乙酯和环戊酮在ILs中的溶解度.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盐(NTf2-)类ILs是一类优良吸收剂.静电力和范德华力对溶解过程起主导作用.③COSMO-RS模型可定性和半定量用于预测乙酸乙酯和环戊酮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深水水库沉积物微生物功能特征及利用价值,于2019年在实验室对小湾水库表层沉积物微生物进行了驯化分离,并分析了其中一株细菌的脱氮效率.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细菌XW731经鉴定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是一种贫营养型好氧反硝化菌;在分别以NH4+-N、NO3--N和NO2--N为唯一氮源时,该菌对NH4+-N、NO3--N和NO2--N去除率分别为33.6%、68.5%和9.1%;以NH4+-N和NO3--N为氮源时,对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66.4%、89.6%,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更强.将该菌投加到两种城市微污染水体后测试表明,该菌对城市河道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38.3%和42.4%,对城市降雨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22.2%和7.7%.  相似文献   
117.
为探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5—7月在全湖布设22个点,调查研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引起水华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共获得7门119属,优势属为绿藻门的小球藻与球团藻、蓝藻门的鞘丝藻与微囊藻,其中湖心区域浮游植物丰度与多样性小,均匀性低,属于中偏重污染区域;湖北区以北属于中污染区域,蓝藻堆积严重;西部沿岸及南端区域属于中偏轻污染区域.②冗余分析得出,湖心藻类与水温(T)有强相关性,与叶绿素a(Chl-a)、溶解性总磷(DTP)、pH、溶解氧(DO)呈一定正相关性;湖北区以北藻类与底泥有机质(OM)、水体悬浮物(SS)、Chl-a及DTP呈强相关性,与T呈一定相关性.T与多项环境因子相关,均值从26.1℃上升到32.4℃;OM与有机磷(OP)呈高度相关性(p<0.05,r=0.892).水华发生的主导环境因子为T、DTP与pH,底泥OM及OP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8.
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不同活性有机碳对人工林土壤质量改善及碳库动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区,从南向北沿着降雨和温度降低梯度选择淳化、安塞、绥德和神木共4个地区,比较研究了人工刺槐林土壤团聚体不同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湿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级为粉黏粒(<0.053 mm)、微团聚体(0.25~0.053 mm)和大团聚体(>0.25 mm),用Leffory法测定3种粒径土壤团聚体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①4个样区大团聚体(>0.25 mm)含量由南至北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微团聚体(0.25~0.053 mm)含量逐渐增加,粉黏粒(<0.053 mm)含量则先增后减.②4个样区中土壤团聚体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低活性 > 中活性 > 高活性,其中,粉黏粒(<0.053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2~1.52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53~0.91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28~0.43 g·kg-1;而微团聚体(0.25~0.053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2~2.02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46~1.20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31~0.85 g·kg-1;大团聚体(>0.25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8~3.07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70~1.96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48~1.24 g·kg-1.③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3种粒径团聚体的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主要与年均气温(MAT)、年均降雨量(MAP)、土壤SOC、TN和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且在同一活性下,活性有机碳含量与MAT、MAP、土壤TN、SOC、含水率的相关性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越显著.研究结果对理解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南京市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E-HPLC-MS/MS),对南京市饮用水源地抗生素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个采样点总浓度为0.56~1994.96 ng·L-1,共检出5种大环内酯类、13种磺胺类、3种四环素类、8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平均浓度为0.30~37.07 ng·L-1,其中检出浓度最高的抗生素为环丙沙星(CIP),浓度为317.60 ng·L-1,检出率最高的抗生素为克林霉素(CLI),检出率为88.24%.与国内部分河流相比,南京市饮用水源地水体中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浓度处于较高水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点位S7具有最高的联合风险熵值(24.58),氧氟沙星(OFX)的风险熵值最高,达到13.06;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9种抗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熵QH为1.70×10-3~9.47,强力霉素(DOX)、诺氟沙星(NOR)、恩诺沙星(ERX)、CIP和OFX对大部分年龄段的人体健康具有高水平风险.  相似文献   
120.
水体中硒含量过高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退化,而中国现有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硒的标准值设定并不是基于我国水生生物相关毒理学研究得出的,难以因地制宜地保护我国水生生物.为保护我国水生生物,本研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出基于最大无效应浓度(NOEC)、最低有效应浓度(LOEC)的慢性硒(无机)淡水水质一级基准值和基于半数致死效应浓度(LC50)、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急性硒(无机)淡水水质二级基准值分别为0.58 μg·L-1、0.52 mg·L-1,发现我国现有的水质标准可能会对我国水生生物造成欠保护.进一步推导出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硒(无机)淡水水质一级、二级基准值分别为0.21 μg·L-1、1.60 mg·L-1,以及硒淡水鱼类饲料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一级基准值分别为97 μg·kg-1和98 μg·kg-1.本研究基于硒对水生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推导出硒的系列基准值,为保护我国淡水水生生物安全的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